真迹《蒙娜丽莎》被砸,围观群众第一反应竟是这个

发布时间:2022-06-01 来源:听心教育心理网 1537 阅读
公益低价心理咨询,每次100元,需满25岁,每天3个名额,预约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5月30日,法国巴黎卢浮宫,达芬奇经典名作、卢浮宫的镇馆之宝《蒙娜丽莎》画像遭到蛋糕袭击。袭击者是一名男子,该男子打扮成老奶奶,从轮椅上跳下来,试图砸碎《蒙娜丽莎》的防弹玻璃,失败后继续在玻璃上涂抹蛋糕。推特上的游客称,当这名男子疯狂地用蛋糕涂抹《蒙娜丽莎》时,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简直是疯了,一个扮成老妇人的男人从轮椅上跳下来,试图砸碎《蒙娜丽莎》的防弹玻璃......然后他继续在玻璃上涂抹蛋糕,并在被安保人员解决之前将玫瑰扔到各处。”
当男人要被安保人员带走时,这名打着“环保卫士”头衔的破坏者开始大喊大叫:“想想地球吧,所有的艺术家都要为地球考虑,这就是我这样做的原因。”

幸运的是,尽管破坏者设法在《蒙娜丽莎》的正面涂抹了蛋糕,但因为这幅画的外面有防弹玻璃的保护,才使得这件著名的艺术品完全没有受到伤害。小编在看到这则消息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更让小编诧异的是《蒙娜丽莎》被蛋糕砸中之后,游客们的第一个动作是举起手机,那可是《蒙娜丽莎》啊!小编在费解之余开始分析围观《蒙娜丽莎》被砸却拿手机拍照的群众心理:我们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显现学名叫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有很多原因解释为什么旁观者在他人在场时不会提供救助,社会心理学家比较注重以下四个方面的解释:

社会抑制作用(社会比较理论)

社会上每一个人对所发生的事情都有着一定的看法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但每当有其他人在场时,个体在行动前就比无人在场时更加小心的评估自己的行为,把自己准备做出的行为和他人进行比较,以防出现尴尬难堪的局面。比较结果当他人都不采取行动时,就会产生对个体利他行为的社会抑制作用。

社会影响结果(从众心理)

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每个人都有一种模仿他人行为而行事的倾向,这种倾向在紧急情况下更加突出。也就是说,当在场的其他人无行动时,个人往往会遵从大家一致的表现,采取一种“不介入”的态度,这是由于周围环境或团体的压力产生的一种符合团体压力而改变自己态度与行为的从众社会心理现象。

多数人忽略

他人的在场和出现影响了个体对整体情境的认知、判断和解释,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对自己陌生情况进行判断。人们既缺乏对行为措施的心理准备也缺乏对行为的信息资料。因此每个人都试图观察在场每个人的行为资料以澄清事情的真实、自己的模糊认识。从他人行为动作中找自己行为的线索和依据。

责任扩散

在紧急情况下,当有他人在场时,个体不去救助受难者的(社会)代价会减少。见死不救产生的罪恶,罪恶感、羞耻感,责任会扩散到其他人身上,个体责任会相对减少。我们说,为了对处于困境中地人提供帮助,个体必须感到自己有责任采取行动。但是,当有许多人在场时,就造成了责任扩散,即个体不清楚到底谁应该采取行动。帮助人的责任被扩散到每个旁观者身上,这样每一个人都减少了帮助的责任,容易造成等待别人去帮助或互相推诿的情况。 第二个解释是对社会举止失措的害怕。在任何紧急事态中,为了作出反应,就必须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停下来,去从事某种不寻常的、没有预料到的、超出常规的行为。在单个人时,他可以毫不犹豫地采取行动,但由于其他人的在场,他会比较冷静,观察一下其他人的反应,以免举止失措而受到嘲笑。

言而总之,《蒙娜丽莎》被砸围观群众却第一时间拿手机拍照而不是制止毁画者是因为在场人数较多,达到了责任分散的程度,并且事发突然很多人不明所以,就采取了不介入的态度(拿手机拍照),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其他人也是采取“不介入”的态度,于是就出现这令人无奈的一幕。

心理健康问题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咨询热线

18522868098

微信咨询

1852286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