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舒适圈?不,还是呆在舒适圈比较好

发布时间:2022-07-07 来源:听心教育心理网 1295 阅读
公益低价心理咨询,每次100元,需满25岁,每天3个名额,预约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01

前一阵子,一位小红书用户发布的帖子,引发了广泛讨论。阅读次数近11亿,5.9万人讨论。

标题是:月薪1.8万但无意义的工作。

帖主说,自己是女孩,在北京的外资企业当助理,月薪1万8。

日常工作内容,就是帮老板约会议、插花、订餐、处理快递。

帖主感叹,虽然工资不错,但每天都在怀疑工作的价值,感觉长期下去,快废了。

评论区的很多网友们留言:“建议你走出舒适圈,让我进去。”

“选择待在舒适圈是不上进吗”也成为最近新一轮的探讨话题。

你可能也发现了,近两年,有大量文章鼓吹“跳出舒适圈”,导致很多人形成了“待在舒适圈=不上进”的认知。

他们坚信,待在舒适圈,人就废了,就会被社会淘汰,被时代抛弃。唯有跳出舒适圈,历经痛苦,才能成事。

但是盲目的跳出舒适圈后,很多人变的更糟了……

02

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叫舒适圈。

管理学上有一个著名是慢马定律:

两匹马各自拉着一辆货车,陪主人去远行。其中一匹马十分实诚,一路上艰难而卖力地走着;

另外一匹马则跟在后面慢悠悠地晃着。主人嫌慢,就把第二匹马拉的货物搬了一些到第一匹马的车上。

慢马看了很高兴,走了一会,脚步故意放得更慢了。后来,主人干脆就把它拉的货物全都搬到了快马的货车上。

浑身轻松的慢马暗自得意地想:“它真傻,这么卖力活该被折磨,看我现在多舒服!”

可主人却觉得:“既然一匹马就能拉车,我干嘛还要养两匹呢?”

没多久,慢马就被卖给了屠宰场。

如果你是故事中的慢马,那你确实应该改变自身。

但“慢马”所处的并不是我们定义中的舒适圈。

美国心理学家诺尔·迪奇曾提出行为改变三圈理论:舒适圈、学习圈、恐慌圈。

当你处于舒适圈时,可以完全应对手上的工作,会感到有安全感;

当你处在学习圈时,会面临挑战,但不会感到太难受;

当你跳入恐慌圈的时候,面对远超出能力范围的事务,大有可能会崩溃。

所以,你真的处于舒适圈吗?

蔡澜曾说:“把自己已经取得成绩和生活习惯妖魔化,真的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也如黄小蕾所说:“哪有无缘无故的舒适,所谓舒适圈,分明是自己一砖一瓦拼死拼活筑起的港湾。如果你不顾死活,非要跳出去,那说明那个圈本来就不是舒适圈,顶多算个委曲求圈。”

由此看来,跳出舒适圈,是反人性的行为。任何与人性对抗的努力,往往都是无效努力。

03

比起跳出舒适圈,扩大舒适圈才是有效的成长路径。

就像李诞说的:“与其跳出舒适圈,不如扩大舒适圈。”

真正聪明的人,从来不会轻易跳出舒适圈。比如股神巴菲特,他的投资原则之一就是不投不了解的公司。

他曾说过:“我们要确定我们选的是对的,但是对于不懂的,我就不投资。如果有1000只股票,对999只我都不知道,我只选那只我了解的。”

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所以不轻易踏出舒适圈,不做高风险的事情。

其实,跳出舒适圈不仅反人性,还存在很大风险。很多人都从好不容易构建的舒适圈,跳到了火坑里。

《认知觉醒》中写道:“好的成长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

如果步子太大,跳出了舒适圈,你会因痛苦而很快放弃。

相反,不断拓展舒适圈的边缘,把擅长的领域不断扩大,将学习圈慢慢变成舒适圈,这样循序渐进的成长,是最有效且能持续的。

说在最后,我们确实应该居安思危,不断突破自己,但是我们应该做的不是跳出所谓的“舒适圈”,而是将自己的舒适圈不断扩大——将自己擅长是事做到极致。

将自己擅长是事做到极致,是值得每一个人终身奋斗的事,也是一件浪漫至极的事。

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我们更要做确定的自己,建立自己的舒适圈。

心理健康问题咨询:18522868098(同微信)

咨询热线

18522868098

微信咨询

1852286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