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情境很容易使人感到紧张,这一事实说明人类可能对获得社交恐惧有“物质基础”。实验室实验表明,对某种社交性刺激(例如生气面孔的图片)建立条件反射相对容易,并且证明这种条件反射是不易消除的。
社交恐惧易感性可能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社交恐惧症患者在神经过敏症或特质性焦虑的测量中常获得较高的分数,而已经可以确定的是该变量的个体差异性反映了遗传因素的影响。对双胞胎中有一个或两个社交恐惧症的被试者进行研究,结果也证实了遗传因素在该病症的病原学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环境因素似乎也是决定个体易感性水平的重要因素。例如,童年时期不利的社交经历可能会影响社交能力的发展,从而使人在成年后形成较高的自我意识,并且将他人视为有危险的和喜欢对别人评头品足的。许多社交恐惧症患者曾经受到父母的指责,在童年时代被排斥或忽视,而且他们的父母对来自他人的任何批评都极其敏感。
几乎所有社交恐惧症都具有的显著特点就是对“负面评价的深度恐惧”。患者总是担心在社交过程中自己给他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们不是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关注他人在说什么或做什么,而是保持着高度的自我觉察。过于关注他人的观点会使他们过度警惕任何可能出现的批评预兆,谴责或拒绝自己所面对的情况,而且过度敏感常常导致患者想象一些事实上并不存在的批评。他们会忽视他人的称赞,并且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任何细微的负面评论或暗示上。
社交恐惧症患者也会倾向于“测心术”——对他人可能的想法进行无根据的推断。社交过程中体验到的情感优虑,是由于那些负面的、破坏性的想法。患者常常关注那些可能发生的负面事件,担心他人对自己的表现的看法,并且认为别人会马上发现他们的焦虑。因此,他们担心自己由于缺乏镇静而语言迟钝、颤抖和脸红。社交过程中的极度自我觉察和自我批评会引发焦虑,而这会对患者的社交表现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更多心理学知识请多多关注心理学智库。